思想教育
“红途砺心,担当力行”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感悟集(六)
近期,我们踏上了一场特殊的旅程,从汝州到兰考,在红色地标间穿梭,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感悟。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坚守、奋斗与传承,触摸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难忘的实践之旅,聆听那些动人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
01 踏寻红色文化,感悟精神传承
近三日踏足汝州马英纪念馆、兰考多地红色印记与文化地标,一路行走间,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力量在心底不断沉淀,那些关于坚守、奋斗与传承的故事,如同明灯般照亮前行的方向。 在汝州马英纪念馆,巾帼英雄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简陋的革命遗物,还原了马英同志在战火中带领群众开展游击斗争的岁月。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她始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言语,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信仰的力量可以让平凡人变得无比强大。这种“为理想献身”的纯粹,让我明白红色基因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 在焦裕禄纪念园中,站在焦裕禄同志的塑像前,听着他“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故事,看着纪念馆里他用过的补丁被褥、带着药味的钢笔,才真正理解“县委书记的榜样”背后是怎样的付出。在兰考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喊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沙地,用双手扶起每一棵幼苗。那句“我是您的儿子”的告白中,道尽了共产党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赤子之心。这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至今仍让人心生敬佩。 走进兰考展览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串联起兰考的变迁史。从昔日“三害”肆虐的贫瘠之地,到如今绿树成荫的生态家园;从群众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到乡村振兴路上的蓬勃生机,兰考的蜕变也提现了中国农村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看到焦裕禄同志带领群众种植的泡桐幼苗,如今已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不仅防风固沙,更成为了兰考的“致富树”,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让“焦裕禄精神”更加鲜活。 在焦桐广场,那棵焦裕禄同志亲手栽种的泡桐树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焦桐”。看着粗糙的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它与兰考人民共同成长的年轮。如今,焦桐已经成为了兰考的精神象征,它不仅见证了兰考的生态改善,更承载着人们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树下驻足的每一个人,都是在用目光与历史对话,让这份精神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 来到中国民族乐器村徐场之后,颠覆了我对乡村的固有印象。昔日的普通村庄,靠着兰考泡桐制成的优质音板,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走进乐器作坊,泡桐木板在匠人的手中变成二胡、琵琶等乐器,琴弦拨动时,流淌的不仅是悠扬的旋律,更是“变沙害为沙利”的智慧。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回忆,而是让初心在新时代结出硕果。 站在兰考黄河湾边,黄河水奔腾东去,岸边的生态廊道绿意盎然。看着黄河岸边兰考人民治黄固堤的痕迹,想起焦裕禄同志“战胜黄河水患,让群众安居乐业”的嘱托,才明白兰考的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孤立的战斗,而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成果。黄河湾的巨变,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兰考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四面红旗馆里的故事,藏着最朴素的力量。韩村人“先治坡后治窝”的坚韧,秦寨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赵垛楼人“战天斗地”的干劲,双杨树人“自力更生”的道路,这四面红旗不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斗志。焦裕禄同志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村庄用行动证明:普通人的坚守,就是最动人的榜样;团结起来的力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走进张庄村,这个曾是兰考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村里的民宿、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张庄村的扶贫展览馆里,一张张对比照片记录着它的蜕变: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泥泞路到水泥路,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增收”。村干部说,张庄村的变化离不开焦裕禄精神的指引,更离不开“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用脚步踩出来的路,用汗水浇灌出的果。 一路走下来,从汝州到兰考,看到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风景,更是精神上的洗礼。马英同志的事迹从来都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精神火炬。焦裕禄精神也不只是封存在纪念馆里的历史,更是融入兰考大地、融入百姓生活的鲜活力量。这些红色地标就像一个个精神坐标,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迎难而上”的勇气不能减。 2024级数字媒体技术3班 祝想
02 兰考社会实践活动
踏上兰考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在黄沙中低语。七月的烈日炙烤着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斑驳的树影里摇曳着一代共产党人用生命浇灌的信仰。社会实践不再只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了手掌触摸泡桐树皮的粗粝感,是鞋底沾上黄河故道的细沙,是眼眶里突然涌出的热泪——当我站在那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看见郁郁葱葱的麦浪在蓝天下翻滚,才真正理解了"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七个字里沉甸甸的生命重量。这片土地教会我的第一课,是关于苦难如何被转化为改变世界的能量,关于一个人如何用短暂的生命在时光里刻下永恒的印记。 走进焦裕禄纪念园,时间仿佛在此凝固。肃穆的松柏环绕着那座朴素的雕像,他微蹙的眉头下,目光依然凝视着远方,仿佛还在忧心着兰考的风沙与盐碱。走进展馆里,看见泛黄的工作笔记、修补过的4手电筒、打着补丁的旧大衣,这些静默的物件突然有了温度——我似乎看见他披着夜色在灾民家中走访,听见他咳嗽着在沙丘上指挥栽种泡桐。最震撼的是那份《干部十不准》手稿,力透纸背的字迹里藏着共产党人最纯粹的誓言。当讲解员说到他临终前请求"把我埋在沙丘上,看着你们把沙治好"时,园内突然掠过一阵风,新栽的泡桐幼苗沙沙作响,像是跨越时空的应答。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是鲜花与鞠躬,而是让他的精神在自己心里生根发芽,如同那些深深扎进兰考土地的泡桐根须。 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通过走访张庄村、仪封镇、固阳民族乐器专业村等地,观察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成效,感悟新时代兰考人民的精神风貌。张庄村是焦裕禄治沙的首战场,如今已蜕变为“红色旅游示范村”。我们走访了“幸福路”民居,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制作布鞋实现增收。村支书介绍,党支部引入旅游公司开发“焦桐”IP,同时保留豫西传统院落风貌,体现了“文化赋能”的发展智慧。在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令人惊叹。这案例让我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本地资源,创新产业形态。仪封镇则展现了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在黄河湾风景区,我们亲眼见证了兰考人民与风沙抗争的历史成果。曾经肆虐的黄河故道,如今已成为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的生态公园。当地讲解员介绍,通过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打卡地。站在东坝头黄河岸边,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焦裕禄同志带领群众“贴膏药”“扎针”治沙的感人场景。这种将生态修复与红色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此次兰考之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在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我亲眼见证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传承,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黄河湾的生态蝶变,到张庄村的红色旅游,再到仪封镇的现代农业,兰考人民用实干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2024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班 王诗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