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

“红途砺心,担当力行”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感悟集(五)

发布日期:2025-08-04访问热度:0

曾经,焦裕禄精神于我们而言,只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口口相传的遥远故事,它高高在上,却又遥不可及。然而,当我们踏上前往兰考的旅程,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从书本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这场社会实践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焦裕禄精神世界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们带你一同走进这段从“纸上”到“脚下”的精彩实践之旅。



01

践行焦裕禄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在参与这次社会实践之前,焦裕禄精神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书本上的事迹、口口相传的故事。然而,当我踏上这片承载着焦裕禄奋斗足迹与伟大精神的土地,一切都变得鲜活而深刻。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21日,我们抵达汝州马英纪念馆,马英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她身处动荡年代,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八路军送情报、筹军粮,她的家成为了大峪抗日根据地南端唯一的“联络站”。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最终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她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让我看到了在艰难岁月里,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与焦裕禄精神一样,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当天下午,我们来到兰考县,晚上开展的研讨会让我对马英纪念馆的参观感悟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与思考。

22日上午,我们走进焦裕禄纪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心生敬畏。在焦裕禄同志墓前,我们敬献花篮,深切缅怀这位人民的好公仆。随后,我们重温入党誓词,激昂的宣誓声在纪念园中回荡,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走进兰考县展览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一一展现在眼前。他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靠着一双铁脚板,行程2500公里,记录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 ,把县里所有的洼地、淤塞河道绘图编号。他一心只为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为百姓谋福祉,这种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焦桐广场,我看到了那棵焦书记当年种下的泡桐树——焦桐。如今它枝繁叶茂,不仅见证了兰考的变迁,更象征着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与延续。讲解员讲述着焦桐的故事,让我明白这棵树承载的是焦裕禄同志对兰考未来的希望,是他为百姓谋幸福的决心象征。午后,我们来到中国民族乐器村徐场村,村主任介绍古琴来历和制作工序,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仪封镇,传统与现代农业的交相辉映,展现出科技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强大动力,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第三天,我们来到黄河最后一道弯,这里是毛主席1952年指示考察的地方。站在黄河边,望着波澜壮阔的黄河水,我不禁联想到焦裕禄同志面对兰考“三害”时的坚定与无畏,黄河的磅礴气势也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奋斗故事。接着,我们参观四面红旗馆,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兰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改造家园的壮志豪情。在张庄村的学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当地风土人情,也看到了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兰考人民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与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jpg

2024级音乐表演1班 闫玉静



02

参观兰考焦裕禄红色教育基地有感


七月的豫东平原,泡桐紫花漫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踏上前往兰考的旅程,去探寻那段被岁月铭记的历史,去感受焦裕禄精神的伟大力量。

大巴驶过黄河大桥,窗外闪过成片的泡桐林,仿佛一排排挺拔的哨兵,守护着这片曾饱受“三害”之苦的土地。那一刻,我意识到,此行不仅是一次红色研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与焦裕禄同志对话,与六十年前的兰考对话,也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初到兰考,我便被这土地上浓厚的红色氛围所感染。在参观了多处红色景点后,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沙肆虐,内涝频发,盐碱地遍布的年代。焦裕禄同志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毅然决然地来到兰考,成为这里的县委书记。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将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他骑着自行车,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身影,那无比坚定的身躯,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焦书记深入灾区,与群众同吃同住,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他亲自尝土,辨别土壤性质,研究泡桐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方案,在风沙最猛烈的地方,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最让我动容的是展馆中还原的焦书记带病工作的场景。那把斑驳的藤椅,静静地陈列在那里,无声诉说着他伏案工作的日日夜夜,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右侧的椅垫早已磨得发白。这把椅子,仿佛无声诉说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一个县委书记的担当与情怀。焦书记为了兰考人民,为了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震撼。

离开纪念馆,我前往了焦桐广场。那棵高大的泡桐树是1963年焦裕禄同志为治理“三害”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称为“焦桐”。它见证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地坚守和奋斗。 它历经60多年风雨,如今枝繁叶茂,为人们撑起一片阴凉。讲解员哽咽着说:“当年焦书记就是在这棵树下,用棍子顶着肝部,和群众一起挖排水沟。”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把疼痛留给自己,把阴凉留给百姓”的朴素选择。树皮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像是他写给兰考人民的“情书”。

车轮碾过泡桐夹道的县乡公路,像翻开一本正在书写的“乡村振兴活页册”。从徐场村到仪封镇,一路上的见闻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对“焦裕禄精神如何长成今天的果实”的深度解码。泡桐在徐场被雕成古筝,木纹里仍呼啸焦桐治沙的风;张庄马尾上仍系着草原马蹄的余温;仪封孔子闻弦处,童声按弦,古音新声同振;民族乐器村把五种材质拼成“混血筝”,弹碎一河月光。匠人一刀一锉,把风沙、乡愁、圣训焊进琴声,让我明白:乡村不只是产粮之地,更是留住声音与记忆的长河。

站在黄河湾,浊浪奔涌如焦裕禄当年的呐喊,沙丘已绿,唯余风声述说“最后一口气也要撒在沙滩上”的决绝。移步四面红旗馆,四幅老照片——韩村决心、秦寨干劲、赵垛楼斗争、双杨树道路——把“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群像钉在墙上,也钉进心里。今天的兰考,泡桐成林、琴声悠扬,而红旗仍在风中猎猎,让我明白:精神不褪色,山河才变色;把人民群众利益举过头顶,就能把“灾难湾”变成“幸福湾”。

这次兰考之行,让我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的重任。我们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焦裕禄同志为镜,坚定信念,勇担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jpg

 2024级畜牧兽医2班 谭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