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

“红途砺心,担当力行”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感悟集(四)

发布日期:2025-07-30信息来源: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微信公众号访问热度:0

是否想知道,在“红途砺心,担当力行”的征程中,我们究竟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收获了怎样的感悟?活动中,我们携手并肩,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我们齐心协力,在实践的舞台上挥洒汗水,用行动诠释担当的意义。如今,这段旅程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深刻的感悟,希望能与你一同分享这份温暖与感动,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重温那段难忘的时光。



01

兰考土地上的精神密码


车轮碾过豫东平原的麦浪时,正是初夏。风中裹挟着泡桐叶的清香,将我们引向兰考——这片曾被风沙、盐碱、内涝肆虐的土地,如今已生长出郁郁葱葱的希望。三天研学,走过焦裕禄纪念馆、马英纪念馆,看过仪封镇的田野、张庄村的新居,在四面红旗馆触摸岁月,于焦桐广场仰望葱茏,最后在兰考县展览馆读懂变迁,我终于明白:兰考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国人面对困境时最动人的精神密码。

精神的根系,扎在为民的土壤里。 在焦裕禄纪念馆,那把磨得发亮的铁锹、那件打满补丁的棉袄,无声诉说着“县委书记的榜样”如何用脚步丈量兰考的每一寸沙丘。他走遍120多个村庄,绘制出详细的“三害”分布图,临终前仍惦记着“麦子长得咋样”。恰如“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在敌人的铡刀前,喊出的那句“共产党万岁”与焦裕禄的“我是您的儿子”,虽跨越时空,却同样滚烫——他们都把“人民”二字刻进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站在焦桐下,看着这棵当年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已亭亭如盖,忽然懂得:所谓精神,不过是把百姓的冷暖扛在肩上,把群众的期盼种进心里。

奋斗的年轮,刻在破局的执着中。 兰考的展览馆里,一组对比照片令人驻足:上世纪60年代,盐碱地泛着白花花的碱霜,百姓住的“地窝子”低矮潮湿;如今的张庄村,青砖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智能温室里的果蔬生机勃勃。讲解员说,从焦裕禄带领群众种泡桐、挖沟渠,到新时代干部推动“党建+产业”,兰考人从未停下与贫困较劲的脚步。在仪封镇,我们看到当年焦裕禄试验的“贴膏药扎针”治沙法,已升级为生态防护林与特色种植相结合的复合模式,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泡桐之乡”“蜜瓜基地”。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兰考的变迁,正是一代代人接过接力棒,在“不可能”中开辟“可能”的见证。

信仰的光芒,照在传承的脉络间。 四面红旗馆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兰考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交相辉映。行走在张庄村的土地上,我忽然明白: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它在父辈的讲述中延续,在青年的行动中鲜活,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里闪闪发光。

离开兰考时,夕阳为泡桐叶镀上金边,风中传来麦田的沙沙声。这次研学,我们不仅触摸了历史的温度,更读懂了一种力量:它让盐碱地长出了希望,让苦难里开出了鲜花,让“奋斗”二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或许,这就是兰考给予我们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把根扎在人民之中,把劲用在实干之上,平凡的土地上,总能生长出不平凡的奇迹。而我们这代青年,也该带着这份精神密码,在自己的赛道上,种出属于新时代的“焦桐”。

11.jpg

2024级畜牧兽医6班李明佳



02

兰考行思:精神引航,实践赋能


暑期,我跟着学校的脚步踏上兰考这片承载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这一路,从焦裕禄纪念园的精神溯源,到乡村田野的振兴探访,每一步都满是震撼与思索,让我在传承与奋进中,找寻到青春成长的方向。

 一、焦园悟魂:公仆精神照初心

踏入焦裕禄纪念园,苍松翠柏间,焦裕禄同志的事迹陈列,似一部无声却有力的精神史诗。看着他用过的旧藤椅、记录治沙数据的笔记本,“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誓言,不再是书本里的字句,而是化作具象的感动。

在兰考的475天,他顶风沙、踏盐碱,为百姓谋生计的身影,让我读懂“公仆”二字的分量。当了解到他因肝病疼痛,用茶缸顶在藤椅上坚持工作,那渗透着奉献与担当的场景,深深叩击内心——这是共产党人对“为人民服务”最纯粹的践行,让我明白,信仰的力量,能在苦难中催生出改变命运的希望。

 二、展馆探脉:传承创新话发展

走进兰考县展览馆,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从风沙肆虐、粮食难收的困境,到泡桐成林、产业兴县的蝶变,时间轴上的每一次跨越,都藏着“传承”与“突破”的密码。

看到固阳民族乐器专业村,将焦裕禄种下的泡桐,打磨成远销海外的古筝、琵琶,“绿色生态”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让我惊叹于创新的力量。这不仅是资源的转化,更是精神的延续——先辈种下的不仅是树木,更是“敢闯敢试”的火种,当代兰考人以产业为笔,续写着“治沙之外,更要致富”的新篇,也让我懂得:发展的密钥,藏在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洞察里。

 三、乡村寻光:振兴路上的坚守

走访张庄村、仪封镇,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在眼前铺展。张庄村从“吃粮靠统销”的贫困村,蝶变为“生态旅游+特色种植”的示范村;仪封镇以“红色文化+绿色农业”,闯出致富新路。

在张庄村史馆,我深切体会到:奋斗从来不是空洞的不是口号,而是一辈辈兰考人,踩着泥土、迎着风沙,硬生生把“不可能”凿成“可能”的坚守。这让我明白,乡村振兴的底色,是脚踏实地的实干,更是“不服输、敢折腾”的韧性。

 四、精神续航:青春路上的回响

三天兰考行,是一场“精神补钙”之旅。焦裕禄精神不再遥远,而是化作一个个具体的场景、真实的故事,融入我的血脉。

返程途中,车窗外的泡桐树快速后退,而“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火种,已在心底点燃。这趟实践让我懂得:青春的价值,不在空想,而在践行——以先辈为镜,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动;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逐梦前行的脚步。

未来,我愿带着兰考之行的热与光,做一颗“精神的种子”:在学习中,以“科学求实”为尺,探寻真理;在生活里,以“迎难而上”为帆,直面挑战;让焦裕禄精神,不仅是参观时的感动,更是青春路上的指引,让“传承”与“奋进”,成为人生最亮的底色。

22.jpg

2024级畜牧兽医6班高文婧